社科赋能,湖北担当⑨|让党的创新理论“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

2023-06-29 19:24:51 来源:极目新闻

编者按:


(资料图)

5月24日,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本届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围绕“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质”主题,以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为主线,充分调动全省社科界力量,动员广大社科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大众化普及。

社科赋能,湖北担当。本届社科普及宣传周期间,全省社科专家及社科工作者纷纷结合自身实践及研究体会,积极创作评论文章,共同为高质量推进湖北社科普及工作贡献智慧力量。

5月24日,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在武汉商学院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传播创新理论,普及社科知识,弘扬人文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大众化普及,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贡献社科力量。其中,“倡导科学方法”对传播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并重点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在阐明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对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打好“创新传播手段”和“创新话语方式”的组合拳,有效地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效率,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人民群众中来,最终也回到人民群众中去。

善用科技化手段,创新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方式

首先,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党的创新理论的呈现、体验与接收方式。一方面,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内容呈现的再编辑,丰富其传播形式。如通过创意视频、漫画、图像、图表等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归纳、提炼和可视化加工,生成优质原创内容,满足目标受众高场景度需求,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图、文、音、视和动画等多媒体形态的融合传播。另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改变党的创新理论的体验和接收方式,创新其传播场景。如利用H5技术推出情景式数字媒体交互产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目标受众的生活圈、工作圈、消费圈等有机融合,在其熟悉的日常场景中增加理论黏性,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沉浸式体验传播。

其次,要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闭环。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好全媒体传播平台资源,让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发生链式反应,实现“裂变式”传播。第一个渠道是电视,这是一个直播态的超级宣推。虽然比较而言,现在电视的开机率整体偏低,但电视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和精品创作方面,有其他媒体平台无法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如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对传播链上的其他传播平台具有统摄和引领的作用。第二个渠道是网络,这是一个大容量的内容书架。从B站、观视频到其他的视频平台,网络平台的内容输出虽然包罗万象、杂而不精,但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网络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海量复制与叠加传播的作用。第三个渠道是朋友圈、微博和短视频等,这是触及大众的一种最好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传播社群化和圈层化的特征,可以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在超速传播的同时实现精准到达。

第三,要壮大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队伍。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更多依赖政府传播和主流媒体传播,对民间自媒体传播矩阵的利用还不是非常充分。其实民间自媒体传播者立足第三方视角,更容易让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产生情感共振,得到大众通俗化的体认。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要鼓励具有专业号召力的理论研究者借助短视频和个人的网络影响力,用直播、弹幕互动等方式,让每一位细分圈层的受众快速、精准地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青年一代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新时代的年轻人更擅长于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在新媒体时代,要鼓励广大青年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网络创造力、以各种新媒体形式展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推进多元化表达,创新党的创新理论的话语方式

首先,要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通俗表达。古语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的话语方式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表达体系,这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要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还需宣传战线的工作同志善于做转化,善于驾驭通俗化、形象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走入生活、多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头作用,一贯提倡说短话、明白话、管用的话,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让人一听就懂,一懂就干,而这些短话、明白话、管用话的主要来源,多数都是中国古语和老百姓的俗语,最能够激起最广泛民众的情感认同。所以,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中,要尽量把艰深的专业话语转化为人人都能感应得到的具有生活魅力的通俗话语,只有这样,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争取到最深厚的民意基础。

其次,要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青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传播主体,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点传播对象,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要争取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在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编辑与宣传表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认知习惯以及信息接收习惯等,要思青年之所想,解青年之所惑,借青年之所爱,融入青年生活圈、介入青年精神圈进行理论传播。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介质让“有意义”的理论表达变得更“有意思”,争取建构起党的创新理论与新时代青年之间的传播主体间性,进一步增强青年目标受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度、好感度与参与度。

第三,要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结晶,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也要立足国际国内双向发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鲜明的社会科学化的特征,面对西方话语的挑战,中国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窗口,了解中国的创新理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总体来说,不管是以科技化手段创新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插上“技术的翅膀”,还是用多元化表达创新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覆盖到每一个寻常巷落,都是希望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可以做到“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中国形象世界认同的最大同心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多的体制合作者。

作者:陈俊秀(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行政学院教授)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上一篇:快报:“海员比武”观察:“数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船员?
下一篇:最后一页